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

病毒性肝炎的防治

病毒性肝炎的防治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蔡順宗醫師

肝臟有四大特點 : 1. 肝臟是人體最忙的器官,人體是個巨大又復雜的化工廠,肝臟是這個化工廠的“處理中心”。由於肝臟太忙,耗能太大,所以需要有足夠的營養來維持它。 2. 肝臟是人體最勇於犧牲自己的器官,肝臟是進入人體有毒有害物質的“解毒工廠”, 對受到污染的大氣、飲水、食物以及使用的藥物, 肝臟都要奮不顧身地前去排毒解毒,保全身體。3. 肝臟是人體最為沈默的器官,肝臟任勞任怨,每天做最多的事,幹最苦的事,哪怕是有病了,也不會抱怨,不喊一聲痛,由於肝臟的這種特性, 導致我們忽視了肝病的存在,致使肝病越來越重,甚至癌變。4 肝臟是人體最易受到傷害的器官,由於肝臟又忙又累,又面對有毒有害物質的侵襲,又任勞任怨,所以肝臟最容易受到傷害,患病也最難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大家知道病毒性肝炎,肝纖維化,脂肪肝,酒精肝,藥物性肝損害及肝硬化,肝癌等肝病是當今社會威脅臺灣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。
今天跟各位先進報告的重點在 病毒性肝炎 , 一般所謂的人類病毒性肝炎共分ABCDE等五種,其中A型與E型肝炎是經由口腔傳染,    BCD型肝炎是經由體液傳染(主要是血液)。

  病毒性肝炎:  

         A型病毒肝炎  :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 它是經由 A型肝炎病毒汙染的食品、飲水而「經口傳染」, 或肛交感染。潛伏期約二至四星期,症狀有發燒、出汗、畏寒、倦怠、噁心、嘔吐、食欲不振, 黃膽等 . 若不幸感染A型肝炎, 絕大部分的病人都可痊癒,不會變成慢性肝炎、肝硬化或肝癌等後遺症。極少病人會變成猛爆性肝炎而死亡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A型肝炎抗體有兩種,一種是IgG anti-HAV,此抗體若為陽性,表示曾感染過A型肝炎,且對A型肝炎病毒已有免疫力或抵抗力,不怕A型肝炎病毒的感染。若IgM anti-HAV抗體陽性表示目前感染急性A型肝炎。
預防為改善個人衛生習慣,注意飲水及食品衛生,絕不生食。飯前、便後、及拿食物前需正確用肥皂洗手,現在已有A型肝炎疫苗可供預防注射 , 效果很好,也相當安全。
 
        B型病毒性肝炎 :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 台灣成人中,約有 90%曾受到 B型肝炎的感染,其中約有 15~20% 的人成為帶原者。若在新生兒感染,  90%會成為慢性帶原者;  在台灣地區,約有一半的帶原者是由慢性帶原的母親在生產的過程中(周產期),將B 型肝炎病毒傳染給新生兒而來的 ;  5歲以下幼兒感染,約2550%會成為慢性帶原者;若成人感染則成為慢性帶原者之危險性約在5%以下。台灣地區約有三百萬名 B 型肝炎帶原者, 臺灣則以病毒基因型adw為主; 所謂 B型肝炎帶原者,是指一個人受到 B 型肝炎病毒感染後,身體未能將病毒清除,B型肝炎病毒持續存活於人之血液及肝細胞內大於6個月,這時候血液中持續可測得 B 型肝炎表面抗原(HBsAg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台灣每年約有8千人死於肝癌,80%的肝細胞癌與B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關,大部份幼兒感染個案極可能在成人時引起慢性肝炎,肝硬化,或是原發性肝細胞癌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B型肝炎的 傳染途徑為體液,或血液,或精液 ; 可分垂直感染(母親傳給小孩),水平感染( 由共用牙刷、刮鬍刀、針筒及不安全的性行為, 紋身或身體穿刺 等方式傳染)  ;  至於手牽著手,共用餐具或水杯,接吻,擁抱,咳嗽,打噴嚏,或哺乳期等 並不能傳播病毒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它的潛伏期(病毒進入人體後到發生臨床症狀的期間)平均約二個月或更久,進入人體的病毒量越多時潛伏期可能越短。當病毒進入人體後,  B型肝炎病毒不會直接殺死肝細胞,而 是藉由人體毒性T淋巴球的免疫機轉,  而導致遭受到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細胞壞死 , 毒性T淋巴球欲除去B型肝炎病毒的同時,肝細胞也就跟著壞死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急性B型肝炎的臨床症狀為黃疸、茶色尿、腹脹、噁心,食慾不振, 體重減輕等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慢性帶原者需要定期接受肝功能、B型肝炎標記( HBsAg,  Anti-HBs,  HBeAg,  Anti-HBe,  AntiHBc, HBVDNA )、甲型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, 平時也應避免 飲酒、服藥、吃補藥等能使肝炎惡化的因素。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感染者,大部分會自然痊癒 . 無症狀且肝功能正常的帶原者,無須治療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對於肝肝功能不正常的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,  a.  HBe抗原陽性, ALT >= 2倍正常值上限 ;  b.  HBe抗原陰性 , HBV DNA陽性且ALT >= 2倍正常值上限 ; c.   代償良好之活動性肝硬化 ; d.  代償失調之活動性肝硬化 ; e.  40歲以上且肝切片顯示有顯著肝纖維化 ; f.  接受免疫抑制劑或化學藥物治療者, 則需積極接受干擾素和抗病毒藥物 (  : 干安能 (lamivudine)  , 干適能 (adefovir dipivoxil) ,貝樂克 (entecavir) , 喜必福 (telbivudine) , Tenofovir ) 治療,  因為抗病毒治療可使肝纖維化逆轉而減少,  且可減少肝病發展成重度肝纖維化, 肝硬化, 和肝癌

      C型病毒肝炎 :    
        B型肝炎的傳播的方式相同,通過接觸受感染者的血液,精液, 體液感染, 平均的潛伏期約七到八週,臨床症狀和B型肝炎極為相似,但是倦怠感、嘔吐及其他全身性的不適較不明顯。例如   :  接受輸血者,共用針頭者、血液透析者、接受器官捐贈者均屬高危險群.它已被公認為引發輸血後急性肝炎的主要原因。大約50-70 % 感染C型肝炎患者將發展為慢性感染, 可能會導致肝硬化 , 肝癌。 臨床上治療慢性C型肝炎為使用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(Ribavirin) 。干擾素的主要作用機轉是經由刺激體內的免疫系統,進而抑制病毒複製並使已經遭感染的肝細胞死亡;  Ribavirin則可能透過活化免疫T細胞作用,以抑制病毒複製; 兩者合併使用有加乘的效果。C型肝炎的預防在於避免接觸傳染C型肝炎的途徑;如不必要的打針、共用牙刷、共用刮鬍刀以及重複使用同一針頭做針灸,穿耳洞、刺青等。

       D型病毒肝炎:
        D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肝炎就是D型肝炎。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型病毒,所謂缺陷型病毒就是指這種病毒本身,無法製造出完整的病毒顆粒,必須藉助其它的病毒才有辦法製造出完整的病毒。D型肝炎病毒是必須藉助B型肝炎病毒的外套才能造出具有傳染力的完整病毒,只有D型肝炎病毒而沒B型肝炎病毒的幫助,D型肝炎是無法複製的D型肝炎病毒的感染,在臨床上的表現可分為兩大類:1. 同時感染 :  B型肝炎病毒同時感染, 一個未具抵抗力的人,同時發生急性B型和D型肝炎, 這種比較少見,預後也較好,大多數患者不會變成慢性D型肝炎。2. 添加感染:  也就是體內先有B型肝炎病毒, 再加D型肝炎病毒的感染, 它比同時感染還常見。因此, 慢性B型肝炎的病人, 若發生急性發作,原本穩定的GPT值,突然高起來且超過正常值十倍以上, 就需考慮可能是遭受D型肝炎病毒的添加感染。這種感染預後較不好,大多數的人會變成慢性D型肝炎。
D型肝炎的最佳防治之道,就是不要感染B型肝炎而變成帶原者。已知是B型肝炎帶原者,應避免嫖妓與毒品注射等高風險行為。目前並無特別的藥物可以很有效的治療慢性D型肝炎。若使用治療慢性B型或C型肝炎的干擾素來治療慢性D型肝炎其效果不如治療慢性B型或慢性C型肝炎好。

      E 型病毒肝炎 :
      E 型病毒的感染途徑 為糞-口傳染,  病從口入,  飲用被E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飲用水或食品而感染, 潛伏期4- 6星期。 E型肝炎是一種自我限制的疾病,它通常會自行消失,病人完全康復。然而少數病人在被感染期間(通常是幾個星期 )可能會出現急性肝炎的症狀,  : 噁心、嘔吐、疲倦、黃膽等,  而影響其工作能力。極少數E型肝炎病人發展成嚴重的肝病,約2%會致命。臨床上在孕婦被感染時, 往往較嚴重,可能暴發猛暴性肝衰竭, 特別是在懷孕晚期被感染,有20%左右的死亡率。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況 ,特別是在器官移植患者, E型肝炎可能會導致慢性肝炎,有些還可能會導致肝纖維化和肝硬化。預防E型肝炎,主要還是要注意飲食衛生